2020年12月23日下午15:30-17:00,我校《数学建模在高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》课题小组成员在学校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召开第五次会议。会议由课题组长曾翰举老师组织召开,会议主要两方面:一是传达12月17日及18日市教育学院《关于举办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-2020年立项课题负责人研训班》关于市级课题管理若干意见;二是针对数学建模课题公开课要求进行梳理商定。
会议明确建模课题所需要开设的公开课三个具体流程:
一、集体备课(初步拟定为:确定开设公开课的目的、建模题目、建模内容、课堂内容、上课形式、课后评价)
1.在开课的前一周需要组织召开一次集体备课。
2.内容包括:①确定本次开设公开课是要解决什么问题?需要监测、跟踪哪些数据?建模中哪个环节学生容易出问题?何时需要教师介入?②建模的题目拟定,建模过程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,③课时设置,及每个课时所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,④上课形式是常规课堂、还是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、还是课外组织形式的课堂。⑤以及课后评价需要从几个部分,几个维度。
二、教学过程(初步拟定为四个课时:建模任务确立阶段,建模任务论证阶段,建模论文修改阶段,建模论文评议阶段)
1.第一课时:数学建模任务确立阶段
①课堂需要介绍建模课题背景,研究对象以及方向,②现有研究方案初步介绍,其优点及不足,③材料收集方向及方法,④建模小组组建,⑤建模任务介绍以及分配,⑥论文格式。
2.第二课时:数学建模任务论证阶段
①建模的研究方向论证,②建模的研究方法论证,③建模过程收集到的资料可信度论证,④建模实验结果的合理性、可靠性分析,模型优化论证,⑤建模论文的创新性论证,⑥建模论文的应用性及拓展性论证。
3.第三课时:建模论文修改阶段
①建模论文相关材料真实性,②建模论文所用知识准确性,③建模推导过程逻辑严谨性,④建模论文结果可靠性,⑤建模论文应用拓展性的深度、广度、可信度。
4.第四课时:建模论文评议阶段
①教师对团队的评价,②教师对个人的评价,③团队对个人的评价,④个人对团队的评价,⑤团队对教师的评价,⑥个人对教师的评价。
三、课后评价反思
1.对选题是否有价值进行评议论证,在整个建模公开课过程中监测的数据体现了哪些价值。
2.对教学过程,步骤进行评议论证,包括从小组组建的科学性,任务分配的合理性,这个课题学生是否能做的更好,是否需要降低入门门槛,教师介入是否和时宜,帮助是否合理,教学环节是否需要增减等方面进行反思。
3.评价标准是否客观公正有效,是否对学生建模成长有指导意义。
通过本次会议,课题小组对公开课如何开设有了具体的认识。对课题进一步完善起到重要作用!